更多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

刚喝完,29岁小伙进了抢救室!很多人都爱买

发布时间:2023-06-23 16:16:20 来源:北青网

伴随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,日常饮食中过量摄入糖分的危害日益被重视。于是,以无糖饮料为代表,琳琅满目的无糖食品乘着这股风潮占领了不少人的味蕾。许多消费者、尤其是年轻的消费者认为,这些无糖饮料既有着不错的口感,同时又因为“零糖”“零脂”“零卡路里”,所以“喝不胖”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不过,记者采访了内分泌科专家,却发现无糖饮料并非真如广告宣传的这样健康,甚至还有人因此而进了抢救室。无糖饮料还能畅饮吗?饮料到底要怎么选?一起听听专家怎么说。

无糖饮料当水喝

小伙血糖高达32.4mmol/L

29岁小伙子小夏(化名)有个不好的饮食习惯,常年只喝带甜味的饮料,很少喝水。随着体重的猛增,小夏决定减肥。减了一段时间由于饮料一直戒不掉,效果不太明显。想着只喝白开水难以下咽,他就把带饮料换成了无糖饮料。

一周前,小夏吃完晚饭后照例又开了一瓶无糖饮料。谁知他突然感觉全身无力、头晕、呕吐、心跳加速……家人见状赶紧将其送至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(鄞州人民医院)急诊抢救。一查,小夏血糖竟已高达32.4mmol/L,做了相关检查之后,被医生确诊为酮症酸中毒。

接诊医生尚才兵为小夏制定了药物综合治疗方案,并叮嘱他纠正饮食习惯。经过一周对症治疗,小夏的血糖等各项指标已逐步恢复正常。但遗憾的是,29岁的小夏已患上糖尿病,需要长期接受降糖治疗。

“无糖”“零卡”成为新风尚

但国标的“无糖”并非真的零糖

“这已经不是第一个把无糖饮料当水喝结果患上糖尿病的年轻患者了,很多人认为有糖食品是影响血糖升高、导致体重增加的因素。所以当无糖食品出现时,会错误地认为,可以用无糖饮料来控制体重,预防糖尿病。”鄞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龚维坤介绍,其实,这是一个误区。

《健康中国行动(2019-2030年)》中提倡,到2030年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克,因此,许多人在平日的膳食中开始有意识地减少糖分摄入,追求“无糖”“零卡”也日渐成为新的风尚。

根据现行的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》规定,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碳水化合物(糖)含量不高于0.5克,能量低于17千焦,热量小于4千卡,就可以被称为“无糖”。

“所以说,饮料标签上的‘无糖’‘零卡’,不等于完全不含糖。”龚维坤解释,这些饮料中仍可能含有果糖、麦芽糖,这些成分一样可在人体内转变为葡萄糖,食用过量后导致血糖升高。哪怕有些饮料或食品不添加常见糖类,也极有可能添加了代糖等甜味剂。“代糖分为天然型代糖和人工合成的代糖,市面上常见的就有赤藓糖醇、甜菊糖苷、三氯蔗糖、阿斯巴甜等,这便是‘无糖’的饮料中甜味的主要来源。”

无节制地喝无糖饮料

也会增加糖尿病风险

代糖在产生甜味的同时确实只会产生较少的热量,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,如果喝含糖饮料,血糖可能在3至5分钟内就会骤然升高,而无糖饮料的升糖指数则慢很多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无糖饮料确实更有利于对糖摄入的控制。

龚维坤坦言,但就是这些“科技与狠活”将我们的认知引入误区。“有一点要明确,无糖不等于无能量。”因此,这些非糖甜味剂也会对体重控制、肥胖等有一定影响,并不是可以因为其不含糖而无所节制地饮用。

如果只是偶尔喝一两瓶自然不会有问题。但凡事都讲究适度,长期无节制地饮用这类饮料、摄入大量代糖的话,可能会导致大脑误以为糖已经进入人体,从而刺激胰岛素迅速分泌,长此以往将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,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。

前瞻性研究表明依赖代糖不可取

建议市民学会看食品配料表

世界卫生组织经对大量关于代糖的科学研究进行评价后提出,不建议使用代糖作为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的手段,这一指导意见适用于除糖尿病患者外的其他人:各年龄段的儿童、包括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成年人群。

现有证据表明,在降低成人或儿童体脂方面,使用代糖并没有任何长期益处,反而长期使用非糖甜味剂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,增加成人患2型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风险。

此外,有限的证据还表明,在怀孕期间使用代糖会增加早产风险,从而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。

举例来说,在世卫组织纳入的前瞻性研究中,有发现较高的代糖的摄入与较高的BMI和肥胖风险增加有关;在平均随访13年的长期前瞻性观察研究中,较高的代糖摄入量与2型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全因死亡率的风险增加相关;在病例对照研究中评估,使用代糖(主要是糖精)与膀胱癌症风险增加相关。

因此,龚维坤建议,想要控制体重、减少体脂,一味地依赖代糖是不长久而且是不安全的。建议市民在选购饮、食品时应多看配料表,做好甄别。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膳食,同时保持适度身体活动,“管住嘴、迈开腿”,做到吃得健康、动得健康,才能真正安全且有效地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。

网友们纷纷表示

还是喝水健康

(成都商报)

上一篇:环球快资讯丨辛苦了!高温下的户外劳动者

下一篇:最后一页